河北医科大学学报杂志

期刊简介

  本刊是以反映本校教学、科研和临床为主要内容的医药学类综合性学术刊物。报道基础医学、临床医学、药学、预防医学、中医(药)学及中西医结合基础与临床等方面最新研究成果和经验总结。适宜县级以上各级各类医务工作者、高等医药学院校师生及科研工作者阅读和参考。


26年卫生职称评审,这些坑我替你们踩过了——最后一条90%的同行依旧在往里跳

时间:2025-09-30 11:18:39

01 先来句实在话

职称评审宛如一场打怪升级的持久战,规则每年都会有些小调整,可今年直接来了个“暗度陈仓”式改动。我周围那些护士长、主治医师、副高职称的同行们,全军覆没的理由简直五花八门:

我的同事小李,一心扑在临床工作上,对职称评审的规则了解不细致。在论文环节,他本有一篇质量不错的论文,可因为没注意“论文作者顺序”,把并非第一作者却承担了大量实际工作的自己排在了后面,把指导老师排在了前面。结果评审时,专家认为他作为实际主要完成者却不是第一作者,不符合评审要求,直接将他刷下。

还有同事小张,为了在科普方面加分,精心制作了科普内容并发布在社交平台。他看到自己发布的科普截图获得了不少点赞,满心欢喜地提交了材料。然而,他忽略了“科普截图没水印”这一细节。评审专家指出,没有水印无法确认截图的真实性和来源,最终小张也因这一疏忽被淘汰。

最离谱的是同事老赵,他认真完成了继续教育学习并获得了学分,但在粘贴继续教育学分贴纸时,没注意贴整齐,导致“继续教育学分贴纸贴歪了”。评审现场,专家一眼就发现了这个问题,认为这反映出他对评审材料的不重视,老赵就这样稀里糊涂地被刷了。

听完这些,我只想说:评审专家的眼睛,既像一把精准的尺子,又似一台功能强大的显微镜。

02 坑位1:论文≠写完就万事大吉,检索报告比你想象中更为关键

我去年发表了一篇SCI论文,影响因子3.2,满心欢喜地把它写在申报表的首位。到了现场,却被专家要求:“请打开Web of Science,当场进行检索。”我:???

原来文章虽然已经在线发表,但还没被收录进数据库,检索报告上白纸黑字写着“暂无数据”。专家无奈地耸了耸肩:那只能算“拟收录”,分值直接打对折。

我身边还有位同行王医生,他也是投了一篇SCI,当时觉得影响因子不错就急着申报。结果同样遇到检索问题,因为文章进库时间晚,没有检索报告证明,原本预期的高分没了,最后职称评审也没通过。这血淋淋的教训告诉我们:投稿前一定要先查看杂志官网的“平均进库周期”,要是赶不上这个周期,干脆就投中文核心期刊,宁可影响因子低一些,也要确保论文“可查”优先。

03 坑位2:科普作品别只在“朋友圈”里传播,备案号才是你的“护身符”

新规在今年首次将“科普影响力”写进了量化评分表,其分值直接与一篇核心期刊论文相当。同事们纷纷狂发短视频,点赞数轻松破万,截图炫起来就像带货主播一样。

我的同事陈护士,看到新规后,积极在抖音上发布了一系列护理科普视频,内容生动有趣,很快就获得了大量点赞和关注。她满心以为这次科普分稳了,结果现场审核人员一句:“备案号呢?”她瞬间愣住。原来她只顾着做视频和获取点赞,完全忽略了备案这一环节。

还有同事刘医生,在小红书上分享医学知识,粉丝增长很快,点赞量也很可观。但他同样没有进行备案,提交的材料直接被否决。正确的做法是:凡是在抖音、视频号、小红书等平台发布的科普内容,一定要先让科教科在“国家健康科普资源库”后台进行备案,生成“备案回执 + 编号”后,再进行截图上传。别嫌麻烦,没有备案编号的点赞,在专家眼里就如同“水军”刷的数据。

04 坑位3:继续教育学分,别只盯着“总量”,更要关注“分布”情况

我闺蜜,总分刷到了150分,远远超过了标准线,可还是被退件了。原因在于:她所有的学分都集中在“线上直播”课程,线下“实操类”课程的学分为零。

我的另一位朋友孙医生,也遇到了类似情况。他为了快速获取学分,大量参加线上课程,觉得方便又省时。可到了评审时,系统新增了“线下占比≥30%”的硬性要求,而且不会提前提示,直接就卡了他。孙医生后悔不已,只能等下一年再重新积累学分。薅分攻略如下:提前半年就把“线下急救、院感、穿刺”这类带有“操作”字眼的培训班报满,哪怕周末六点就得起床,也比你明年重新再来一年强得多。

05 坑位4:课题“到账经费”不足,千万别强行填写

在副高职称的评审通道里,课题分值占比高得惊人。有人把“横向课题”标注成“省部级”课题,结果财务系统一查,到账经费只有8000块,专家直接冷笑嘲讽:“这是买试剂的钱,还是买打印纸的钱?”

同事吴医生,为了在课题方面加分,把自己参与的一个横向课题标注为省部级课题。他觉得这个课题有一定的研究价值,就想当然地提高了课题级别。然而,财务系统显示该课题到账经费远低于省部级课题的标准。专家毫不留情地指出了这个问题,吴医生的职称评审也因此泡汤。保命口诀来啦:写课题就写“纵向”课题,写经费就写“财务系统可截图”的到账额度,要是少1万块,宁可放弃这个课题,也别硬撑着填写。

06 坑位5:代表作“作者顺序”别冒险,通讯作者≠第一作者

今年新规明确规定:副高职称:必须为第一作者或者通讯作者;正高职称:必须为第一作者,通讯作者只能“减半”计分。

我同事老周,把共同通讯作者算成“满分”,现场被翻出细则,直接扣掉4分,就差0.5分被刷了下来。老周出来后只说了一句:“我缺的不是文章,而是仔细阅读文件的眼睛。”

还有同事郑医生,他有一篇合作论文,自己既是通讯作者也是第二作者。在申报正高职称时,他觉得通讯作者也很重要,就按照通讯作者来计分。结果评审时,专家严格按照规定,只给他计了“减半”的分,导致他总分不够,未能通过评审。

07 坑位6:病历别挑“漂亮的”,要挑“有故事且能背得滚瓜烂熟”的

很多人提交的是“模板病历”:诊断明确、治疗顺利、三天就出院。专家看完毫无兴趣,转头就问:“这份病历,你具体负责到哪一步?抗生素为什么选择美平?”人直接就卡壳了。

同事冯医生,在准备病历材料时,选了一份看似完美的病历,治疗过程顺利,没有出现任何并发症。可到了评审现场,专家深入询问治疗细节时,他却答不上来。比如专家问他为什么在某个阶段调整了治疗方案,他支支吾吾说不出个所以然。

而同事林医生就做得很好。他选了一份疑难病症的病历,自己全程参与治疗。从患者入院时的症状判断,到每一次的医嘱调整,再到与家属的沟通情况,他都能详细地说出来。专家对他的病历非常满意,认为他真正参与了患者的治疗过程,具备较高的临床能力。正确的示范是:选一份“非典型”的疑难病例,自己全程参与管床,能把每一次医嘱变动、每一次会诊理由,甚至每一次和家属谈话的时间节点,都倒背如流。专家听完只会点头称赞:嗯,这是真正管过的病例。

08 坑位7:专题报告,别用“去年模板”只改个年份

系统升级了“查重”模块,不只是论文,连“专题报告”也会进行查重。重复率超过30%,直接退稿,而且“两年内禁止再次申报”。

我亲眼见到一个姐姐,用2022年的模板,只是把“2022”批量替换成“2025”,结果查重率高达39%,现场尴尬得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。

还有同事马医生,他也图方便,用了以前的专题报告模板,稍微修改了一些数据就提交了。没想到系统查重显示重复率过高,他的申报材料直接被退回,并且两年内都不能再次申报,这对他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。破解方法就是:老老实实地重新写,数据可以一样,但表述方式、段落结构、故事逻辑全部都要打碎重新拼接,别心疼这点功夫。

09 坑位8:电子系统“格式校验”通过≠人工审核通过

今年90%的申报人都倒在了最后一步:系统提示“提交成功”,就以为万事大吉、高枕无忧了。其实后台还有一道“人工抽审”,专门挑“材料缺页、扫描件模糊、骑缝章漏页”这些低级错误。

我身边就有个极限操作的例子:小王临截止前5分钟点提交,结果系统抽审,发现“聘书扫描件”缺第2页,驳回时已经晚上23:55,再也没机会上传了。一年辛苦白费。

同事黄医生也遇到了类似情况。他提交材料后,看到系统提示提交成功,就放松了警惕。没想到人工抽审时,发现他的部分证书扫描件模糊不清,无法辨认具体信息。等他发现问题时,已经过了修改时间,只能等待下一年重新申报。所以,最后一条,也是90%的人会忽略的:“提交成功”后,务必在48小时内再次登录系统,下载“最终PDF”,逐页进行人工检查,发现缺页、黑边、倒置、模糊等问题,立即申请“撤回修改”。系统不会短信提醒你,错过这个时机,哭都没地方哭去。

10 写在最后的“防猝死”清单

把所有文件打印出来,用便签纸做个“目录”,让同事帮你随机抽取10页,看看能不能在30秒内找到原件;
提前两周就把“系统截止”日期当作“实际截止”日期,留出足够的时间来应对那些不可预见的突发状况;
交稿前夜,把手机调成飞行模式,早点睡觉,别让“凌晨2点的错别字”毁了你一年的心血。

——祝各位26年冲锋在职称评审路上的医护同行,一次成功上岸,早日把“副高/正高”俩字儿纹在工牌上!